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服装专业 » 服装文化 »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我来答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1、西装
西装在民国时期是一种“维新”的象征,在中上层非常普及。政要、商人、知识分子甚至上班族都会穿着西装。而且民国男子的西装打扮,放到今天依然时髦、实用。
他们西装穿得特别讲究。平时就穿西装马甲三件套,打领带。裤子长度也不长不短刚刚好。有时还会加上口袋巾等装饰。发型也会注意打理整齐。

2、大衣
民国男子的大衣时尚、有风度、有气场。如下图民国影帝金焰的毛领皮大衣。这件大衣,里面搭配西装和衬衫穿着,又暖和又有气场。

3、针织衫
民国男子一穿针织衫,就是浓浓的时髦复古气息。
如下图鲁迅这身搭配:小立领内衫奠定了中国风的基调;深V领粗棒针织衫拉长上身线条,有显脸小的效果;外面叠穿的针织衫让整体造型有层次感;腰带是造型的亮点,集中视线并起到提高腰线的作用。

4、马褂
在民国的时候,马褂和长衫和西装一样都是可以做正装的。许多重要场合,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男子们穿马褂和长衫出席。
他们会在搭配中加入许多当时的流行元素。比如西式的短发、眼镜、手杖、软呢帽、皮鞋等等。

5、长衫
延续前朝的穿衣习惯,民国男子仍然经常穿长衫的,尤其是文化人儿。比如下图的鲁迅。穿长衫的他坐在一群西装男中间,衣品毫不输阵。而且长衫不是往身上一套那么简单,要注根据季节不同选不同的材质和面料:冬天穿深色的,而且要加厚;夏天穿薄料子(比如绸缎),浅色的。

扩展资料

民国女子主要服饰:
一、袄裙
1、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2、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3、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二、旗袍
1、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2、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3、40年代起,旗袍式样趋于无袖,缩短衣长,减低领高,更加轻便、适体。旗袍成为这时期中国女性最典型的服式。
4、改良后的旗袍改变了传统女装的胸、肩、臀完全是呈平直状态的造型,变得更加合体,体现出女性的曲线之美。
三、西式时装
1、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西式礼服等等。
2、翻领、露肩、高跟鞋、丝袜、烫发成为40年代时尚。
3、4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的巴黎”。
4、报纸、杂志都有“服装专栏”介绍新式服装;影片公司有服装专家;1931年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了时装表演。

民国时男人穿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民国建立之后,随着旧的服装规定的废弃和当时复杂的社会风尚,中国人的服装穿着进入多元化时期,有的穿西服,有的长袍马褂,同时有西服中服混穿的。

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受欢迎。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作大襟右衽式,长及脚踝上2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1尺左右长衩。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

初期,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慢慢地,西装才有了后来居上的趋势。

1936年,林语堂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论西装》一文。其中说:“满口洋文,中文说不通的人必着西装,或是外国骗的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两三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着西装”。
“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为一类……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师傅等又为一类”。

男装还以不同的年龄、职业分工划分不同服饰,主要包括工人服饰、学生服装、军警服饰等。

学生服相对整齐划一。学生装是清末民初大批留学生带回国的。实际上也是一种西服,只是形制比较简便。一般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用纽扣挂紧。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缀有一只明袋。

中山装是孙中山亲自创导,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最早的中山装作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
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袋,上端加有戴盖,下面的袋子裁制成可以随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中山装的款式后来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由于敬仰孙中山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效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

扩展资料
女性服装:旗袍开始普及

民国初期的女子着装,一般是上衣下裙。受到日本女装的影响,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很少用。
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上世纪20年代初期,女装变为宽袖圆摆的式样。高耸的元宝领低了下去,裙子也短了几寸,女性可以毫无顾忌地露出双脚。

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民国建立,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景象……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
上层阶级的妇女出门系裙,在家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下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新文化运动后,白衣黑裙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装束。女学生服多为素色衣裙,上衣窄小,裙子长至膝下。校园里所穿服饰的面料非常普通,样式也较为朴素,没有花哨的饰物,倒有一种经过文化渲染的清纯粲然的面容和淑女风度。

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上世纪20年代旗袍在上海等城市流行,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旗袍的样式一直在变:领的高低和有无显示了不同的仪态;袖的有无和长短,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下部开衩的不同部位和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韵昧。它以各种细小的变动来适应各类审美和个性的追求。

旗袍在新时代服饰美学思想的改造召唤下焕发了青春,俨然成为时装的一个组成部分。旗袍带有明显的审美象征性。它象征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原则向现代服饰审美原则的根本性转变,并被赋予了中国特色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文化)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扩展资料: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装
民国时男人的穿着:
1、民国初年,西装革履以及长袍马褂。
2、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3、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4、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
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其中长期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且受多民族服饰影响的汉服大放异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山装
百度百科-中国服饰 (中国历代服饰)
民国以前,涵江老百姓大多穿“汉装”(汉族传统的服装,俗叫“本地衫”)。

  民国时,官绅、富豪人家多穿长衫,迎宾、赴会或参加庆典大礼时外罩“马褂”。公务人员、教师,男的以穿长衫、中山装(即中山服)为主,少数穿西装;女的以穿旗袍或蓝色短衫配黑色褶裙为主。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念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女学生穿蓝衫黑裤。群众则穿本地人设计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间对襟布钮;女的右开襟布钮,左为一小块内衣。“本地衫”所用的钮,是用小布条缝制的。裤是裤裆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裤头。小孩子穿的多为开裆裤。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的机织棉布和手织的“土家布”。夏季以苎布(俗叫“夏布”)为主。官绅、富豪人家有名贵的绫、罗、绸、缎、哔吱、花达呢、香云和毛织品。贫富之间差别很大。布色随季节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蓝色为主,女的增加红、绿、黄等色。妇女爱穿花衫和红衫,红衫有水红、桃红和大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区别。过去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妇女多穿红衫。寡妇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红衫的习俗。

  民国时期的成衣业,是个体手工经营的一个行业,俗叫“做衣裳”、“衣裳师傅”、“衣裳店”。除这种小店外,妇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妇女的副业,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妆,多是向她们定做的。

  全镇开设的成衣店,先后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宫下、鉴前、楼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国初期,规模较大的,有王祥泉、建亚等家。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福州人开设的华新、益海、华兴等家,他们多是以自己的名字为招牌的。

  开设成衣店的,自己都是会剪裁的,规模较大的,还雇有帮手(俗称“半师傅”)和带有学徒,故一般多为三、四人;还有单人店、夫妻店的。(所谓“半师傅”,一般是指没有负责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缝纫而已。他们的待遇:每月工资,多的为银元七、八元,少的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应的。)

  成衣店所裁缝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装”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费为银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寿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费高一些。福州人所开的成衣店,有洋服部制作西装。

  当时,一年中,只有逢年过节、或冬季、或喜庆之时,才是旺季;其余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众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缝的,是半自给自足社会生活的写照;二、莆阳民风淳朴节俭,大多数群众的生活都很贫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缝缝补补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妆,大多是请师傅到家里裁缝的。
平时民国男生穿长衫,有重要仪式的时候外罩马褂
素质回答完毕,希望对你的提问有帮助,如果满意请采纳o(∩_∩)o...哈哈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
民国时期的男人穿什么衣服?
马褂也是民国时期男人们长穿的一种服饰。在许多场合,好多人也会穿着马褂和长衫出席会议。因为马褂也算是一种正装。有的人还会头顶瓜头帽,活生生的一个地主的装扮。普通老百姓日常穿搭中,主要穿长衫为主。手杖、礼帽、遮...
民国时期男人穿的什么衣服
民国时期男人穿中山装。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 ,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被世人称为中山装。1929年4月,中山...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
民国的时候穿的那些衣服叫什么装?
民国的时候穿的那些衣服叫中山装。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介石、 、周恩来、 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 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