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分类服装 » 外套 »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我来答
请问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么啊?
  旗袍是近代中国女子服饰一种,广泛流行于1930~40年代,由于最初取自满族人用于骑马而制的两面开衩袍服,因此男子配套的是马褂。在1930~40年代旗袍大行其道时,中国男子往往流行西装、中山装和长衫。现在,特将马褂、西装、中山装和长衫的介绍简列其下,供众人参考。

  马褂

  男子上衣。因着之便于骑马,故名。清初为一般士兵穿着,康熙时富贵之家也有穿者。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便服。由于时代不同,用料、颜色、缀饰也有差别。乾隆时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后,政府曾把黑马褂、蓝长袍定为礼服,长袍马褂一度流行全国。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减少。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西装

  西装起源于欧洲。据说西装上装原来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与浪为伍,在海里谋生,敞领少扣的衣服穿起来方便,适于海上捕鱼劳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样式。在西装中最为考究的,当属背后开岔的燕尾服,它原是中世纪欧洲的马车夫的装束。马车夫穿上后幅开岔的衣服,是为了骑马的方便。当然,往昔渔民和车夫的服装,断然不如今日的质地和款式了。
  西装在清朝晚期传入我国,很快被激进的青年们所接受。一时,“西装”成为新思想的象征,穿西装的人越来越多,而象征保守思想的长袍、马褂则日趋没落。目前在世界各地,西装已成为男子必备的国际性服装,而且尽管时装流行变化无穷,西装始终保持着它的基本造型。
  穿西装,按规矩都得系一条领带。原来,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耳曼人,他们披着兽衣取暖御寒,为了不使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草绳子扎在脖子上,成为最原始的“领带”。很有点领带“意味”的,是最早出现于十七世纪的欧洲。那时,正有一支南斯拉夫克罗地亚骑兵队走在巴黎闹市街头,他们个个穿着整齐笔挺的制服,而脖颈上都系着一根布条,这引起了崇尚时髦的巴黎人们的极大兴趣,随即争相模仿,以示荣耀。后来,法国一位大臣上朝,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并打上一个漂亮的扣结,当时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并宣布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这般。从此,系领带打结的习惯便延续下来了。在穿西服的时候,衬衣上还都有着一个硬领,那是古代的将士们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在咽喉部位的衣领,都是用皮革和金属特制的,用以防备敌人的利箭射在致命的喉部上,这样,硬领也就保留并流传开来。
  人们穿西装的时候,按要求西装裤必须是卷裤脚的。在十八世纪末,英王爱德华七世在伦敦观看 ,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自天而下,爱德华七世担心把新衣服的裤管弄脏,便当着左右侍从大臣的面,弯下身子把裤脚翻起来,他这不经心的举动,却引起了身旁大小官员模仿英王之意,也都竞相弯下腰来翻起裤脚。第二天,跑马厅里那些善于逢迎的绅士们,也都学起英王的样子翻起裤脚。从此,从宫廷里传到上流社会,最后民间也普遍这样做了。
  其实,西装有两件套(上装、西裤),三件套(上装、西裤、马夹),单上装(上、下装异料或异色)等多种搭配;又有双排扣、单排扣,一粒钮、二粒钮、三粒钮之分;还有其它一些式样。三件套、两件套适宜于各种正规场合(例如出席宴会、庆典仪式等活动)。单上装则比较随便,甚至可以不系领带。
  西装,许多国家认为是男子的正统服装,很久以来形成了它固有的穿着习惯。例如,套装一般都得系领带。穿上单排扣西装,最下面一粒钮扣不必扣上,而在大街上行走,就是一粒钮不扣也无妨。
  西装的袖子较短于中山装袖子,应使衬衫袖子长出二厘米。西装袖叉有真叉、假叉之分,现在真叉已很少见到,大部分是假叉,钉上三粒小钮作装饰。衬衫的后领宜略高于西装后领,这不仅起着保护西装的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固定的穿着标准。

  中山装
  中山装的由来
  2005-11-30 阅读次数:5094次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 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钮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钮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3粒扣子等。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长衫
  长衫又称长褂,曾经为僧众的常服。仿唐装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在晚清以后,由于其简便、便宜的特点,成为了一时流行的衣服。
男的穿的是长袍马褂。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马褂是一种男性服饰名,为男性传统服饰,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
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扩展资料:
民国建立后,前后约曾颁布过三个全民性的服饰制度,分别为民国元年的《服制案》、民国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另有汪伪政权的《国民服制条例》。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礼服条文,男款礼服较为繁杂,分大礼服和常礼服,常礼服又分为甲乙两类,其中大礼服和甲种常礼服再细分为昼用和晚用两种,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礼服等服饰为蓝本;乙种常礼服则为长袍和马褂组合的套装,来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国三年(1914)曾公布过有《祭祀冠服制》,为根据古经书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种常礼服),带有浓厚的以等级尊卑为特征的帝制时代舆服制度色彩,国民政府时期被废除,此不详叙。
到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个《服制条例》,条文由礼服、制服和附则三章构成并有附图。此条例台湾地区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被正式废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旗袍 (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女性服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袍马褂
女士穿的叫旗袍男士穿的叫长袍马褂或者也可以穿唐装
没有统一的叫法啊
女人专有的东西 男人不一定都有对应的东西的

实在硬要说一个 就是长衫
旗袍是属于满族旗人的装扮.对应的男装就是马褂啊.讲相声的都穿.
马褂,现在所谓的唐装其实就是马褂。清朝的。
旗袍属于唐装,男的唐装就叫唐装
长衫,马褂
马褂
马褂
马褂
长衫
女人穿的款式叫旗袍,男人穿的款式,不能也叫旗袍,那叫什么呢?
女人穿的款式叫旗袍,男人穿的款式叫中山装,或者西装,唐装等。
古代女子穿的是旗袍那男子穿的叫什么
那个叫马褂 不过古代人不穿这些旗袍是民国时候及女开始穿的马褂是满清入关后他们强迫我们穿的
中国女人穿旗袍,那男人穿什么呢?
旗袍是民国时代中西合璧的产物,从这点渊源来说,身边的男人应该穿中山装。因为中山装也是与旗袍同一时代产生,由孙中山结合东西方特点改造的。但是当初这样搭配很合适,在当今年代中山装已经渐渐推出时尚舞台,更多的是代表中国的...
唐装女士叫旗袍男士的叫什么
世俗的来看,唐装就是旗袍马褂。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特色的衣服都是唐装,从旗袍马褂到肚兜,戏曲服饰、舞蹈服饰,等等等等……男女的都叫旗袍,有时候还套马褂。唐装是一个集合,旗袍是唐装裏面的一个元素。
满族人长袍下摆开衩的民俗最主要是由于什么形成
当时旗人无论男女都穿这种服装,男的穿着叫长袍,女的穿着叫大衫。满族人入关以后,生活逐渐汉化,旗袍也按性别逐渐分化,男人的主要服装变为长袍、马褂和长裤,女人的主要服装仍是宽腰身直筒子式的长袍,而此时女子服装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