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网 » 服饰问答 » 服装专业 » 服装文化 » 白色在古代代表着什么?为何古人都不穿白色衣物结婚?

白色在古代代表着什么?为何古人都不穿白色衣物结婚?

白色在古代代表着什么?为何古人都不穿白色衣物结婚? 我来答
白色在古代代表着什么?为何古人都不穿白色衣物结婚?
今天,我们对嫁衣的印象是大红色的,其实,那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上的嫁衣要比现在的要丰富、鲜活得多。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新娘,穿的就是一袭黑衣。
据先秦经典《仪礼·士昏礼》记载,那时的婚礼,没有后世的欢腾热闹,衣服也是简洁肃穆,甚至有些凝重。新婿服叫“爵弁玄端”,新妇的嫁衣则是“纯衣繻衲”。所以新郎新娘的礼服,属于玄缥色礼服。这是先秦时最神秘和尊贵的色彩。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对《周礼·染人》中的玄色解释道“玄者,天地之色,以为祭服。”后人又进一步解释“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醺。”玄缥色乃是天和地的颜色。玄,黑中泛赤,象征天之色;缅,黄里带红乃大地之色。其视觉效果,大体就是黑红二色了。

在降重的祭祀场合,天子“玄衣玄冠玄裳”,王后在祭祀先王时穿着最隆重的礼服袆衣“袆衣玄”。连卿士们听朝所穿的正服,也是黑色。因此,在婚礼那天,把象征天地的玄之色穿上身,如祭祀般隆重这正应了先秦经典《礼记·昏义》对于婚礼的理解“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据《周礼》记载,天子般是在祭祀这样的重大礼仪场合才会穿上冕服。不同的祭祀场合穿不同等级的冕服。而冕服并不是天子的专利,大夫以上级别的人也可穿。士虽没有资格穿冕服,但可以穿上与冕服同类但低一级的爵弁服。比起冕,爵弁少了前后垂下的旒。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以上的人穿着冕服去接新娘,而士则穿着爵弁去迎亲,这大概是当时婚礼的常态。
古人已把五色与五方、五侯(四时)、五行等对应起来。五色中的青,对应着五方中的东方、四时中的春、五行中的木,五帝中的青帝。所以青是东方,东方是春,而春,则是男婚女嫁的时节。东汉班固等所撰的《白虎通义·嫁女篇》说得最是直接“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通过一系列勾连转换,象征春的青,就和春的嫁娶之事连在了一起。它不再如玄色般高贵和冷酷,却充溢着一股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的生命力。因此在唐代选择青色作为新娘礼服,正是源于此。
同样是一袭青衣,不同的新娘,得按自己的品级来穿。如果是庶人就用“花钗礼衣”;如果新娘的夫婿属于九品以上六品以下小官,所穿为花钗大袖礼衣;如果是五品官以上的命妇,或者皇家的公主,可用“花钗翟衣”;最高等的是皇后、太子妃接受册命时所穿,分别用“神衣”、“褕翟”。

《唐六典》中道“庶人婚,假以绛公服。”官员女儿初次出嫁,可穿母亲品级的嫁衣,但若是平民的女儿,还是穿自己的花钗直袖礼衣,别再奢望命妇的荣耀了。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平民新所穿的,不仅是公服,还是绛色的公服。至此,红色婚服粉墨登场了。新郎绯红,新娘青衣被后世形容为“红男绿女”,不过确切地说,应是“红男青女”。
明朝以赤为尚。《明史·舆服志》中记载“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于赤为宜。”于是在帝后妃嫔的礼服中,就多见这大红之色了。命妇的礼服中,也有“真红大袖衣大红圆领袍”等。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人们愈发追求世俗的享乐渴望打破阶层的藩篱。于是那后妃命妇的大红礼服,便也成为庶民的追求。尤其是在婚礼这样重要的日子,穿上象征着大富大贵的红,仿佛自己也跻身于高贵的阶层。
“一副金丝冠儿,一副金头面一条玛瑙带,一副丁当七事,金镯银钏之类,两件大红宫锦袍儿,四套妆花衣服,三十两礼钱,其余布绢绵花,共约二十余抬。”这是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情节,描述的是西门庆第三房妾孟玉楼收到的彩礼。不过新郎不是西门庆。这时候,西门庆早已命丧黄泉。新一任郎君,是知县儿子李拱璧(李衙内)。清明时节,孟玉楼上坟祭祀,不想却与李衙内相遇,四目传情,心意相通。衙内很快托陶妈妈来说媒。四月八日,李家便送来上述聘礼。到了十五日婚期,孟玉楼拜别旧夫之家,玉楼戴着金梁冠儿,插着满头珠翠、胡珠子,身穿大红通袖袍儿,先辞拜西门庆灵位,然后拜月娘。……媒人替他带上红罗销金盖袱,抱着金宝瓶,月娘守寡出不的门,请大姨送亲,送到知县衙里来。
37岁的孟玉楼三嫁,新郎仅是个芝麻小官的儿子,但她的一身穿插却似一位贵妇人。其他不说,单说这主色调,无论是聘礼中提到的“大红宫锦袍儿”,还是出嫁的行头“大红通袖袍儿”,“红罗销金盖袱”,都是明艳的红。
后世心目中的中国新娘红衣,直到创作《金瓶梅》的时代,才正式登场亮相。这时候,无论是官家的小姐夫人,还是平民家的小家碧玉,都会在婚礼时穿上红衣。
不过这大明江山的主人,原本对红色是设了禁令的。据《明会典》记载,平民女服用色用料多受限制。即使是婚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用大红色、鸦青色、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

红色是平民女子的禁色,但这只是枯燥的律令罢了。活生生的现实是,到了明代后期,违令之事已经司空见惯。据明末清初叶梦珠《阅世编》所记,“时惟大红为礼服而不轻用。未几,遂为常服。……寝淫至于明末,担石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连牌女在正式场合都要穿大红礼服,更何况是生仅能做一次的新娘子。
明朝以赤为尚。《明史·舆服志》中记载“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于赤为宜。”于是在帝后妃嫔的礼服中,就多见这大红之色了。命妇的礼服中,也有“真红大袖衣大红圆领袍”等。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人们愈发追求世俗的享乐渴望打破阶层的藩篱。于是那后妃命妇的大红礼服,便也成为庶民的追求。尤其是在婚礼这样重要的日子,穿上象征着大富大贵。
民间新娘既敢穿上违禁的红,自然也能在款式上大胆追求高品级,比如瞄准后妃和命妇的礼服—凤冠霞帔。《明史·礼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凡庶人娶妇……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也就是说,庶民结婚,既可穿符合本人身份的正装作为吉服,也可往上越级,穿上九品芝麻官的官服。这便是“新郎官”一词的来源。可是新郎官的新媳妇儿,按规定只能穿“花钗大袖”,并未被允许穿上命妇服饰。这与唐代的规定几乎如出一辙。
到了清代,“凤冠霞帔”更成为汉族新娘的标准盛装。而这样的穿戴,不仅是荣耀那么简单还成为一种身份的证明,以表示是明媒正娶的嫡妻。不过凤冠霞帔虽备受追捧但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毕竟要置办一套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对于普通小民来说,也是相当耗财耗力的。
古代中国人喜欢喜庆吉祥的红色婚服,而白色则是凶丧的象征,是丧葬服饰用色。白色婚纱,是基督教影晌下出现的西式婚服,代表着新娘的纯洁和忠贞,而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人才渐渐接受这种婚服。不过历史上总会有“奇葩”,晋朝皇宫里流行起了白色的婚服。
白色代表的丧事。因为古代认为结婚是大喜事所以不能用晦气的颜色。
白色在古代代表着什么?为何古人都不穿白色衣物结婚?
在古代,白色并非婚礼上的主要色彩。它通常与丧葬和哀悼相关联,象征着纯洁或哀伤,而不是喜庆或吉祥。因此,古人往往避免在婚礼上穿着白色衣物。古代中国的婚礼服饰色彩丰富,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例如,周代的新娘穿着黑色礼服,而新郎则穿着玄色礼服,这种色彩组合体现了当时的宗教和宇宙...
西方用白色代表纯洁,中国古代却为什么选择白色作为戴孝的颜色呢?_百 ...
3.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的婚纱通常是白色的。4. 然而,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缺亮的人通常着白色。在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臂挽黑纱,...
白色作为上古“五正色”,是如何变成被忌讳的颜色的?
白色也就成为了中国人最早的服装颜色。白色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在中国人的葬礼上着装白色以此来代表着对离去亲人的悼念和崇敬。同时在戏曲里白脸代表着狠毒和狡诈。虽然一些说法对现代来说有些迷信思想,在科技信息不发达的时期,造就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古人对世间中一切未知的事物存在敬重和畏惧的心理。正...
白色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纯真无邪,如(1)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2)wh ite wedding新娘 穿白礼服的婚礼;2、象征正直、诚实,如(1)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 (2)white m en高尚、有教养的人,(3)white hand廉洁、诚实;3、象征幸运、吉利,如(1)one ofthe white days o f sb's life 某人...
白色代表什么象征意义?
白色代表着纯洁和神圣。白色与黑色对比强烈,经白黑色配比成条纹、格状、点饰,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当白色与各种鲜艳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时,往往能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白色与任何肤色都很相称,但白色具有扩张性,体胖者一般不宜穿着白色服饰。各地文化 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的主要色彩...
猜你喜欢